被群cao的合不拢腿h白月_大尺度做爰无遮挡bl动漫在线_蝌蚪自拍网二区_超肉超欲的h文

行業動態

優秀人才最優惠,平庸之人最昂貴

互聯網如何“+科普”

2019-1-2 10:39| 發布者: 海納科技| 查看: 7522| 評論: 0

原標題:互聯網如何“+科普”
   互聯網的出現讓科普載體、受眾、作者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,科普需求已經從“你能給什么”轉變為“我想要什么”
   當互聯網遇上科普,恰似氧化鈣碰到了水,化學反應非常激烈。科學熱點、健康知識、辟謠文章……一時間,你想知道的科普內容在這里應有盡有。信息容量大、更新速度快、傳播渠道廣,這些互聯網與生俱來的傳播優勢給科普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。
   為了全面把握中國網民的科普需求,預判科普趨勢,中國科普研究所歷時三年,對互聯網科普數據進行采集、分析、研究,發布了《中國科普互聯網數據報告2017》(下稱《報告》)。這個《報告》為科普工作者精準定位科普受眾、推送科普內容出謀劃策。
  “信息社會已經走入數據時代,《報告》通過對互聯網數據的挖掘,記錄著我國科普工作在互聯網上的發展歷程。”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康友說。

弄清楚公眾需要什么科普內容

“傳統的科普方式大部分是自上而下的灌輸,受眾主要是被動接收,主動性比較低。”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鐘琦一直從事科普信息化相關研究。她告訴經濟日報記者,互聯網的出現讓科普載體、受眾、作者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。科普需求也從“你能給什么”轉變為“我想要什么”,“公眾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科普內容成了最重要的課題”。

 鐘琦團隊通過中國網民的搜索行為來反映其真實的科普需求。他們在確定主題、種子詞的基礎上,以百度搜索為數據平臺,對相關數據進行抓取、分析,從而得出研究結論。“所謂種子詞就是數據抓取的一個標準,我們和科學家、技術人員進行反復討論,篩選出了一批普通群眾應該知曉的科學詞匯。”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黎明解釋說,“根據近年來的科普熱點,我們確定了健康醫療、食品安全、航空航天、信息科技、前沿技術、氣候環境、能源利用、應急避險8個科普主題,每個主題都有像白細胞、溫室效應、紅外線這類的種子詞”。

《報告》顯示,2016年中國網民最關注的科普主題排名前三位是:健康醫療、信息科技、應急避險,其中健康醫療的搜索占比達53.78%;最關注的科學常識排名前三位是:生命與健康、地球與環境、物質與能量,其中生命與健康的搜索占比為65.62%。可見,跟人們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知識是公眾最為感興趣的話題,這些數據為科普工作者今后選擇科普內容提供了依據。研究中還得出一個有趣的結論:女性群體的科普搜索意愿比男性群體更高,并且對養生、抑郁癥、宮頸癌等生理健康問題尤為關注。男性群體則表現出對飛行器、碳纖維等“黑科技”的癡迷。

“同時,我們還發現,很多時候熱點新聞中會涵蓋某些科普元素,在這些新聞播出后的兩三天內,公眾對該知識的科普需求非常強烈。”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艷麗舉例說,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、人類兩次探索到引力波、神州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實現對接、“阿爾法狗”橫掃李世石……諸如此類新聞中包含的科學原理、前沿科技極大地激發了網民的科普熱情。

 科普內容與新聞發布相結合是未來科普工作十分重要的發展方向。獨立的新聞報道或是單純的科普文章,傳播效果并不理想,但如果在新聞中穿插一些科普知識,再以短視頻、小動畫等生動活潑的形式加以呈現,效果就要好一些。這種新的傳播模式不僅讓公眾更容易接受比較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,也達到了科普工作“蹭熱點”的效果。

 要掌握發布科普信息的最佳時機

 了解了公眾科普需求以后,什么時候是科普內容發布的最佳時間,給研究者們提出了新的課題。對此,2015年,中國科協、中國科普研究所就與新華網合作共同建設了科普輿情數據監測系統——科普中國實時探針,從而實現了對數據的實時獲取和在線分析。

 研究表明,每天上午9點左右和下午3點左右以及每周三和周四是網民對科普信息關注度最高的時段,在此期間科普文章的閱讀量、轉載量和評論回復數都達到了一天或一周的峰值。從每月輿情熱度走勢來看,用戶在工作日通常生活比較規律,使用互聯網比較便捷,對科普信息的閱讀、分享、評論會較為活躍;周末時,用戶通常選擇休息、娛樂或者是看一些“輕新聞”,對科普信息的關注度會有所下降。

 “這項成果對于我們在重要活動或是熱點新聞發布時機的選擇上,具有一定指導意義。”鐘琦以科普日為例介紹說,目前,每年9月的第三個周六是全國科普日,許多科普活動會在當天開展。“為了提升科普日的影響力,我們建議在9月的第三個周三和周四開始進行預熱宣傳,從而調動公眾參與當天活動的積極性,增強科普日的傳播效果。”

 科普輿情監測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意義是針對網民的回復、評論,發現新的科普需求,從而進行二次傳播、深度解讀。“2017年12月,我國首顆碳衛星發射成功,我們對2000條網民言論進行抽樣分析。”對于調查結果,王黎明介紹說,有24.8%的網民期待我國為全球大氣污染治理作出貢獻,有15.9%的網民表示對碳衛星的功能及意義有興趣,但也有20.6%的網民依舊吐槽霧霾。

 通過對這些觀點的分析,正面也好負面也罷,都會得到新的科普方向。比如,碳衛星如何破解大氣污染問題、霧霾與碳排放的關系、航天技術的各種應用等,這種根據網友反饋細分出不同角度的傳播內容,加速了科普工作向精準化、精細化發展。

 須明白科普形式要因人而異

 我國早期科普讀物的目標對象是中小學生以及廣大農民、市民等群體,當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到來以后,受眾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。數據顯示,在移動端科普受眾中,超過57%的用戶來自23至40歲群體,18歲以下青少年占比較低;20至29歲網民占據了2016年中國網民科普搜索的最大份額,達43.82%。

 此外,45.5%的移動端科普用戶具備大專及以上的教育背景,新科普的受眾已經呈現出年輕化、高學歷的特點,覆蓋人群也已拓展到白領、大學生、企業管理者、人文學者等。“對于這類人群我們通常采用深度文章的形式來滿足他們的求知欲,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中小學生、老人以及學歷較低的人群的科普需求。”在鐘琦看來,中小學生是一個社會化程度較低的群體,他們有自己的“小圈子”,用QQ交流而不是微信,身上流露著濃重的二次元氣息……“如果我們用他們的思維邏輯生產科普內容,用他們的語言制作科普視頻,傳播效果一定會事半功倍。”

 雖然老年人對智能手機已不再陌生,但他們通過看電視獲取信息的習慣卻很難改變。在社區里安裝具有科普頻道的電視,會讓老人們在閑暇時掌握一些科學知識,這未嘗不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科普手段。

 在一些偏遠地區,由于當地居民文化程度偏低,很難通過線上渠道獲取科普知識。“這就要求我們加快完成科普信息化落地工程,盡量為他們多提供一些展板、海報、音頻等形式的科普內容。”中國科普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表示。(經濟日報記者 李芃達)

 
QQ在線咨詢
售前咨詢熱線
0473-6109550
售后服務熱線
0473-2020208
返回頂部